版权归原作者 一盘家常菜 所有,建议访问原文。
这是第一次携全家老少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过年。
年廿七提前结束工作,晚上只睡了一个多小时,年廿八一大早三点坐上到香港机场的跨境小车,从香港搭上天煞的印尼亚航,七点准时起飞前往巴厘岛。
远在 2011 年底,曾经和稳稳和 Ms.W 三人行在巴厘岛跨过年。彼时按照穷游网上留下的攻略,穿梭在游客区青旅、酒吧、路边摊,为自由呐喊,为文艺买单。十三年后,和大鹅、阿瓜,以及双方父母,在 booking.com 上定好一家别墅,准备在巴厘岛度过一个安静的春节假期。这么多年过去,出国了这么多次,吃啥玩啥已经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和重要的人留下共同的记忆。
别墅很贵,折算下来一天大概五千多人民币。从接机的车辆涂装、进门的欢迎仪式、室内装修风格、二十四小时私人管家服务来看,这是物有所值的一次体验,只是大概率近些年不会再体验罢了——房费外每一项附加服务虽然贴心,也需要付出相对不低的额外费用,目前财务状况还不至于随意挥霍。
别墅的服务人员都会基本的英语,而且态度亲切温和,即便我们自己准备年夜饭——出国自己做饭也是我爸的老传统了——他们也很热心的准备随时帮忙,即便并不知道如何搭手,各种中式烹饪词汇交流起来也颇为费劲,并不妨碍他们「似乎」很享受服务客人这份工作。一位十八岁的实习服务生甚至抽空和我们学起了中文:从数字念法开始,到数字手势,学得认认真真。当然这样的学习在巴厘岛随处可见,从各个手工艺品商店导购,到猫屎咖啡园的服务生,整两句中文仿佛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。
目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房费包含的配套司机 Eka,一个约四五十岁的精干男人。说着一口东南亚口音的破碎英语,很乐意交流从巴厘岛普通人看来的世界。从与他断断续续的讨论中,了解了「巴厘岛印度教」这个极有当地特色的宗教分支,以及当地人对待生活的态度——不着急,慢慢来,过好自己的信教生活。从 Eka 的口中得知,巴厘岛与国教伊斯兰的印尼不同,大多数信「巴厘印度教」。该教既吸收了印度教中的三四个重要的「类动物」神明,同时也吸收了佛教中的「人类」神明:菩萨与和尚,继而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,却让印度人和中国人都蒙圈的本地宗教。如果说印度的印度教是统治的工具,讲究严明的等级和术业有专攻;巴厘的印度教更像是百姓琐事的寄托,对神明如中国道教一样讲求实用主义。当地人赚钱后将大量 GDP 投入到建设神庙的「地产行业」,拉动建筑、装饰、物流等其他产业发展。这与传说中巴厘岛支柱产业旅游毫无关联——比如本地最会挣钱是华人,最受尊重是医生和修车师傅……
自去年底 671B 的 deepseek-v3 在圈内火了之后,DeepSeek-r1 再次爆火,这次彻底出了圈成了替代豆包的不二人选。但越是如此爆红,越是让人心生疑虑:成就网红产品的研究性企业,真的能静心继续研究,而不被政府关系、国际政治与国家安全带跑么?
0